最新文章
月餅廠家資訊
聯(lián)系我們
- QQ: 1738648948
- 電話:020~34864297
- 電子郵箱:1150507984@qq.com
- 地址: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(qū)大龍街茶東路55號之一
- 更多
廣東小吃的由來(下)
沙河粉
沙河粉最早出自廣州沙河鎮(zhèn)而得名
清末,沙河鎮(zhèn)有一個小店鋪,名叫“義和居”,店主名叫樊阿香,已經(jīng)成婚,還有一個老父親,叫樊官秀,一家三口以賣白粥油器、飯食為生。一天,樊阿香吃了些上火的東西,又著了涼,有些發(fā)熱,頭重腳輕,不思飲食。父親樊官秀很是發(fā)愁,便想做些新鮮食品給兒子開開胃。 做什么好呢?想來想去,自己別的不會做,只會用米漿蒸蒸糕做點粉條,但都粗糙大塊,口感不怎么樣。要想兒子胃口好,還是做點薄的米粉吧。怎樣做米粉才能薄呢?他抬頭一看,看見平常曬東西用的窩籃,心里突然靈光一閃:在上面倒一層薄薄的米漿,蒸熟后不就是一層薄薄的米粉了嗎?于是馬上洗凈窩籃,又浸好米,磨了米漿,燒開了蒸鍋里的水后,舀了一勺倒在窩籃上。然后輕輕一搖,讓米漿薄薄地攤在上面,放在鍋里,用猛火蒸上一兩分鐘,米漿就熟了,成了薄薄的一片粉皮。樊官秀揭起粉皮,切條,再加上油鹽香蔥等佐料,一碗香噴噴的米粉做好了。樊阿香一嘗十分可口,胃口好多了,邊吃邊問父親這粉叫什么名字。樊官秀說:“這是見你不開胃,試著蒸的,還沒有名字。”妻子說:“這粉是在沙河創(chuàng)制的,不如就叫沙河粉吧。”第二天,樊阿香便把沙河粉推了出去,十分受歡迎,沙河粉就始文明。
煎堆
煎堆又叫麻團、珍袋,在廣東是指拳頭大小、油炸糯粉團,表面滿是芝麻的食品。
煎堆華北地區(qū)稱麻團,東北地區(qū)稱麻圓,海南又稱珍袋,是中國油炸面食的一種,由于流行于廣東地區(qū),因此也是廣東油器的一種。
在唐朝時長安已經(jīng)有碌堆這種宮廷食品,之后有不少中原人南遷,帶著煎堆來到南方,成為兩廣的小吃。是廣東人元宵節(jié)時敬神祈福,老人賀壽,或是建房上梁,孩子滿月招待客人不可缺少的食物。
也是廣東及港澳地區(qū)常見的賀年食品,有“煎堆轆轆,金銀滿屋”之意。另有一種石榴花煎堆,上面有紅色花狀物體,形似石榴,寓意多子。
腸粉
腸粉起源于廣東,早在清代末期,廣州街頭上就已經(jīng)聽到賣腸粉的叫賣聲。那時候,腸粉分咸、甜兩種,咸腸粉的餡料主要有豬肉、牛肉、蝦仁、豬肝等,而甜腸粉的餡料則主要是糖浸的蔬果,再拌上炒香芝麻。
腸粉又叫布拉蒸腸粉,是一種米制品,亦稱拉粉、卷粉、 腸粉
豬腸粉(因形似豬腸) ,因為早市銷量大,多數(shù)店家又供不應(yīng)求,人們常常是排隊候吃,因此又被戲稱為“搶粉”。出品時以“白如雪,薄如紙,油光閃亮,香滑可口”著稱。 在廣東,腸粉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街坊美食,它價廉、美味,老少咸宜,婦孺皆知,從不起眼的食肆茶市,到五星級的高級酒店,幾乎都有供應(yīng)。
關(guān)于腸粉的起源,目前似乎還沒有統(tǒng)一的說法,有人說“最早是抗日戰(zhàn)爭時期由泮塘荷仙館創(chuàng)制。”又有人說“腸粉起源于廣東,早在清代末期,廣州街頭上就已經(jīng)聽到賣腸粉的叫賣聲”。也有傳說是乾隆皇帝游江南那會兒,受了吃客大臣紀(jì)曉嵐的蠱惑,專門拐去粵西吃腸粉。當(dāng)吃到這種“夠爽、夠嫩、夠滑”的東西時,乾隆贊不絕口,并乘興說:這米粉有點像豬腸子。腸粉在廣東是最為普遍的早餐粉粉嫩嫩、晶瑩剔透的感覺實在美不可言!看起來粉皮白如雪花、薄如蟬翼、晶瑩剔透,吃起來鮮香滿口、細(xì)膩爽滑、還有一點點韌勁讓人一吃難忘,越吃越愛吃!
雙皮奶
雙皮奶是廣東著名的甜品,在廣東,如今已很難考究那一家的雙皮奶才叫得上〔正宗〕,不過,由於順德大良向以牛奶馳名,故順德大良人用水牛奶制成的雙皮奶就相當(dāng)獨特。
有名的雙皮奶店在廣東真是多如天上星星,
聞名的早已在各大小城市開設(shè)連鎖店,包括有,民信、仁信及南信。
最正宗的是南信,雙皮奶是南信牛奶甜品店的招牌食品。該店位于第十甫45號,創(chuàng)于1939年,創(chuàng)始人為順德大良黃景云。其雙皮奶是以優(yōu)質(zhì)水牛牛奶和蛋白、白糖等混合,以燉好后牛奶雙層凝固色潔白,膏狀,呈半固體,光潔平滑,奶皮不離碗邊,風(fēng)味甜香軟滑,營養(yǎng)豐富,別具一格,具潤肺養(yǎng)顏之效。
南信雙皮奶是聞名暇爾的,關(guān)于雙皮奶有這樣一個傳說:舊時有一人將頭天賣剩的奶擱置一旁,攤凍后發(fā)現(xiàn)面上結(jié)了一層奶皮,他覺得有趣,第二天又在上面倒上一層奶,就這樣“雙皮奶”出世了。這當(dāng)然只是一個傳說而已,雙皮奶數(shù)順德大良的最為出名,南信雙皮奶的創(chuàng)始人就是順德人,1943年在廣州創(chuàng)店并一舉成名。
姜撞奶
關(guān)于姜撞奶,曾有傳說。從前,在廣東番禺沙灣鎮(zhèn),一個年邁的老婆婆犯了咳嗽病,后知道姜汁可治咳嗽,但姜汁太辣,老婆婆無法喝下去,媳婦不小心把奶倒入裝姜汁的碗里,奇怪的是過了一陣子牛奶凝結(jié)了,婆婆喝了后頓覺滿口清香。第2天病就好了。因此姜撞奶就在沙灣鎮(zhèn)流傳開了,沙灣人把“凝結(jié)”叫“埋”于是“姜撞奶”在沙灣也叫“姜埋奶”。
上一篇:廣東小吃的由來歷史(上)
下一篇:熬夜我們吃什么好